比鲁斯

导航菜单

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/  生活  /  正文

农村曾红极一时的“按辈分取名”,为什么不流行了?过时了吗?

阅读:29

农村曾红极一时的“按辈分取名”,为什么不流行了?过时了吗?

什么叫红极一时?你这开始就在误导别人。按辈分取名在中国红了几千年。。。你说红极一时?

为什么不流行了,因为中国人现在流动性大,宗族观念弱化了,就这么简单

君承少师令,世知继仲宗。公汝延时泰,天元宇宙宏。……文武全忠义,贤能定有功。瑞衍英华茂,祥开景象新。……”这个就是我们村里王姓的辈分排行,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代人,比如我爷爷属于“定”字辈,我爸爸属于“有”字辈,我属于“功”字辈,三代人就是根据族谱中的行辈来排序的,一般是人名中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,在我爸爸和爷爷那一代人中,大部分人的名字中,都带有自己所属名字的辈分,所以看名字就知道是否同一个族谱。

在我们村里,“王”姓人口占比超过50%,有一个村小组还跟这个姓氏有关,住在那里的男丁都姓王,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之前的,取的名字基本上都带有辈分的字。所以那时大人教小孩喊人时,看名字就知道什么辈分,基本上不会闹笑话,比如应该叫叔叔的,就不会叫哥哥。我家有一本族谱,是10年前修订的,里面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的出生、嫁娶、离世等情况,记录的信息还挺齐全,一家几口人,从哪里娶了谁,或者嫁到什么地方去了,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信息。当然,这个排序也是有规律的,就是按照辈分排的。

一、按辈分取名曾经是农村的常态

在我看来,我爸爸、爷爷那一辈,取名似乎很随意,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这样,想个名字还得费尽脑汁,各种研究、查阅资料。他们那时取名字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字,因为第一个姓氏是固定的,第二个字也基本上是固定的,第二个字是直接用辈分,把第三个字想出来,那就凑成了一个人名,所以那时取名相对容易些。当然,有这种现象跟那个年代的经历有关,那时农村的劳动力很少进城打工,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平时亲戚之间来往也很密切,同一个宗祠的人员走动也很频繁,无形中就把这种宗祠文化传承下来了,大家也就习惯性的把辈分当做取名的一部分。

二、农村宗祠文化年轻人未能形成传承的氛围

在我们村里,可以明显地感受到,从我这一代人开始,就很少有人把辈分的字放在名字中了,而且取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的也多了起来。这种潮流的转变很难去评判是否好坏,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当然,在族谱中还是会记载下来,没有按照辈分取名的,会另外按照辈分取一个名字记录下来,相当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,有字什么或者号什么。如今的年轻人很少会按照辈分取名,实际上跟所处的环境相关,其周边生活环境不再像父辈或者爷爷辈那样,有很深的家族情怀,同一个宗祠的三亲六房,也没有来往很频繁,甚至有的关系渐渐脱节。这种背景下,如果年轻人还是按照辈分取名,反而觉得有点唐突,有时也会觉得很尴尬,因为看到别人没这么做了,长辈也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辈分取名,也就是说氛围影响着辈分取名的走势。

三、按辈分取名重名率会明显偏高

以前,在家庭户口簿还未全国联网时,给小孩上户口采取的是手工填写的方式,叫张三或者李四,有多少重名的是不清楚的,哪怕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,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重名的。随着户口簿全国联网后,取名时如何尽量避免重名的问题,就是一个现实问题,重名率高的名字,后面上学、工作等,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,特别是在上学阶段,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或者更多同名同姓的,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出来。我们村里原来有几个名字重名率高,一个是叫“王功会”,一个小村庄4个人叫这名,而且有的面临相差有1-2代人的。还有一个叫“王功伟”的,有5个人叫这名,经常因为名字闹笑话。

四、多元化取名方式,使得按辈分取名逐渐淡出

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符号,主要用于区分其他个体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渗透,人们在取名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,不再保留原来宗族的取名习惯,而是追求着个性的张扬。给自己下一代取名时,既要有美好的寓意,又要体现出独一无二,更是在一个区域内,甚至全国范围内要降低重名率,取四个字的也越来越多,有的甚至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,就是想走独特的风格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取名字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,比如“00后”、“10后”的人名中,就可以看到有不少“梓”、“涵”、“琪”等字,如果还按照辈分来取名,反而会觉得另类。

总之,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,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可逆的状态,特别是宗祠文化不再那么盛行的当下,不太可能再出现曾经的取名方式。还有一个现实情况,那就是如果仍然都按照辈分取名的话,重名率会异常高,因为最后一个字可发挥的空间不大,长辈已经把常见的字占用了,越往后取名的考验就越大。当然,农村宗祠文化的意义,依然需要铭记,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。

不是不流行,而是仍在进行中。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,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,读起来朗朗上口,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。这些字辈,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,女孩是没有的,原来是这样,现在仍然是这样。

男孩儿出生起名字,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,同一字派的男孩儿,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,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,这叫大名。有的不按字派起名,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,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,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,贴在堂屋,这叫号对,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,我们大多是这样,包括我。

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,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,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。结婚时候起的大名,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,只在结婚时用一下,所以时间一长,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。

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,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,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,使用一生。如果这个家族大,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,第一个是姓,肯定是一样的,第二个是字派,也是一样的,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。比如我们孝感名人、康熙帝师熊赐履,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,他父亲叫熊祚延。他是赐字派,叫熊赐履,他弟弟叫熊赐瓒,他堂弟叫熊赐屿,都是赐字辈的。而且,看得出来,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,使用了一辈子。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,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。

曾经在农村里的“按辈分取名”,现在再不流行了,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。


一、什么是按辈分取名


辈分是某一姓氏,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,辈分分明,避免混乱,就从某宗祖开始,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。


例如,在司姓中一支,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生,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(公元1703)年第一次修宗谱时,从十八世时起,每代一字,称为派:


尚国大迋,以应熙朝,立绍世业,开继光昭,礼全德裕,治良文超,乾坤保合,祥发泰交


第十八代为尚字,十九代为国字……,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,为光字,三十三代为昭字 。


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:


温恭俭让,兰桂登高,谨遵宗训,信启英豪


问某某人是什么派,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。越往上,辈分越大,派越大。越往下,辈分越小,派就越小。


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,下面还有32字可用,也就是能用32代,可用800年左右,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。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。


按辈分起名,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,就以这字再选一字,就是名字了。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,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、光辉、光明等等等等之类,其他亦然。


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,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,依着派字起个名字,很简单,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、父辈、平辈、子辈、孙辈了。


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,族内续修宗谱时,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,一派人为一代,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。



这样,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,是否认识,年龄多大,碰在一起了,称呼就不乱套了。


二、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


现在年轻的父母们,都是有文化的人,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,既响亮,又有内涵,又不跟别人相同。


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,字义有丰富的含义,深刻;字形好看,笔画适中;新奇独持,与众不同。



现在的名字,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,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。


如果以辈分取名,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,族内难免同名。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,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。


正如古语所说:“赐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艺;教子一艺,不如赐子好名”。所以,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,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,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,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,激发孩子奋发向上,努力进取,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当然,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。

别说在农村在城市也是如此

我哥住在鹤岗市,我住佳木斯市。我知道的我父亲与伯父是按辈分,我和哥哥三个妹妹是按辈分取名,我们兄妹5人是父亲起的名字。

我儿子是我父亲给起的名字,二个女儿是我给起的名字,和哥家的侄子是按辈分取名的,哥家的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。

哥家孙子是按辈分取名的,是父亲留下的辈分表,我哥给他孙子起的。我家孙女是儿媳给起的名,没按辈名取名,我黙认。

我哥哥有重孙子了,打破了按辈份取名的惯例。那是我哥的重孙子,不是我的重孙子,我无权干预。

为什么“按辈分取名”不怎么流行呢?

从我家来说,原因有这么几点:

1.我们生活在远离祖籍数千里,我们家只一支。不象祖籍本家的没出五服的,1个村1个姓的,有族规有祠堂有家谱。不按辈分取名是行不通的。我们家从父亲开始,己离开祖籍已80余年了,祖籍没有近亲属,没出五服的都没听说,可以说我的下辈对祖籍没有絲毫印象。也就不愿受辈分取名的约束。

2.重男轻女思想作崇。我的二个女儿还按辈分取名呢,我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,我孙女没按辈名取名,默认了儿媳给起的名。如果是孙子我一定坚持按辈分起名。这就是重男轻女。

3.现在的90后年轻人,以至00后对辈分模糊,因为他们几乎全是独生子女。没有兄弟姐妹,也就没有叔伯舅姨等亲属。自然辈分淡化了。在他们眼里,给孩子起名我愿怎么起就怎么起,我的孩子我说了算。因而打乱了辈分。

标签

农村红极一时辈分取名流行过时


相关文章列表

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?

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?

过去取名讲究辈分,是有现实利益的。旧社会是农耕社会,宗族是社会的根基。不论是种地的农民,还是号称天子的皇帝,都要靠宗族维持所拥有的利益。有辈分,人们的关系就一目...


七八十年代,在农村有种潮流叫“的确良”,为何现在不流行了?

七八十年代,在农村有种潮流叫“的确良”,为何现在不流行了?

“ 的确良”,看到这三字,一下就想起七八十年代,那会的记忆,还历历在目,难以忘怀。那会能穿件“的确良”衬衫,真是当代最靓的仔了?穿上这,回头率百分百,那种自信,你们可以想象?大多数孩子还穿布的,还都打...


农村按辈分称呼,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?

农村按辈分称呼,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?

历史文化,按辈分称呼这天经地义。因为农村人的辈分是按从大到小排下来的,早些年不计划生育大的孩子结婚了,不到四十岁的父母生孩子很正常。我们邻居家姑姑比侄子小三岁。农村有一句俗话说得好:萝卜长在畦埂上——...


是农村人养活着城里人,还是城里人养活着农村人?

是农村人养活着城里人,还是城里人养活着农村人?

毋庸置疑,城市里人的存在,得以农村人为基础,后面省略几万字…。不是农村人养活城里人,也不是城里人养活农村人。别看随着改革开放,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往城市,就觉得好像是城里人养活农村人。要知道乡村的人不是...


怎么让农村父母老人认识这个社会的险恶不上当受骗?

怎么让农村父母老人认识这个社会的险恶不上当受骗?

谢谢您的邀请!农村父母老人群体是上当受骗的“重灾区”他(她)们感受社会的险恶与“黑暗”是来自一小撮经济犯罪分子和自身防范意识薄弱有关、对方抓住自己的骄幸心理、文化程度很低、现代科技不会恰当应用、求助救...


农村的无地农民越来越多,他们是怎么生活的?有解决之道吗?

农村的无地农民越来越多,他们是怎么生活的?有解决之道吗?

农村无地农民,我就是。我今年已经50多岁了,没有地,并且我的两个孩子也已经20多岁了,也没有地。他们都大学毕业了。没有土地这么多年,可以说比别人少收入很多。为了生活,我们成了自由职业者,啥活能挣钱就干...


友情链接